欢迎光临中国诗词网 会员登陆 & 注册

读书切戒名利之心

2016-05-06 00:50 作者:俊鸿  

读书切戒名利之心

——读《伤仲永》有感

闲暇之时,偶然再读王安石的《伤仲永》,感触颇多,于是记下了这篇读书笔记,时刻提醒自己:读书切戒名利之心。

原文:

金溪民方仲永,世隶耕。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。忽啼求之,父异焉。借旁近与之,即书诗四句,并自为其名。其诗以养父母、收族为意。传一乡秀才观之,自是指物作诗立就,其文理皆有可观者。邑人奇之,稍稍宾客其父,或以钱币乞之。父利其然也,日扳(pān)仲永环谒(yè)于邑人,不使学。

余闻之也久。明道中,从先人还家,于舅家见之,十二三矣。令作诗,不能称前时之闻。又七年,还自扬州,复到舅家问焉。曰:“泯(mǐn)然众人矣。”

王子曰:“仲永之通悟,受之天也。其受之天也,贤于材人远矣。卒之为众人,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。彼其受之天也,如此其贤也,不受之人,且为众人;今夫不受之天,固众人,又不受之人,得为众人而已耶?”

翻译:

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,家中隶属耕田为业。仲永长到五岁时,不曾认识书写工具。忽然有一天(仲永)哭着索要这些东西。父亲对此感到诧异,向邻居借来(书具)给他。(仲永)立刻写下了四句,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。这首诗把赡养父母,团结同宗族的人为意旨, (把诗)给全乡有学识的人欣赏。从此,(有人)指定事物(让他)作诗,(他)立刻就能完成,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。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很惊奇(对仲永的才能感到很惊奇),纷纷都把他父亲当做宾客款待,(还)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。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,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,不让(他)学习。

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。明道年间,(我)跟随先父回到家乡,在舅舅家见到仲永,(他)已经十二三岁了。让他作诗,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。又过了七年,(我)从扬州回来,再次到舅舅家询问方仲永的情况,回答说:“才能完全消失了,如同常人一般了。”

王安石说:“仲永的通达聪慧,是先天得到的。他的天赋,远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;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,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。他那样天资聪慧,这么有才能的人,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,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;那么,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的人,本来就是平凡的人,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,难道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?”

读后感:

《伤仲永》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:一个人纵有有再高的天赋,但如果不努力学习,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。

可悲啊!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,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,而不让他学习,使得“神童”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“庸人”!这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惜?神童最后“泯然众人”,责任在于他父亲,原因是“不使学”。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,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,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,我不禁感叹了,当今社会,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,有多少个“方仲永”稍纵即逝。一炮走红过后,换来的就是沾沾自喜,《水手》那歌唱得好:“总是拿着微不足道的成就来骗自己”。

朱江南大哥对我说来一句,相当经典“搏空犹觉云天小,试墨惭惊学海渊”,就是说,“初开始学习的人比较自满,后来才知道学海是多么渊博。”一个五岁之人能够作诗,堪称神童。到了成年后,还是那般境界,也就和平常人相差无几了。王安石先生用一个“伤”字点明主题,这是多么的惋惜。一个神童,就为了赚取所谓的“宾客款待”。停滞不前,最终沦为常人。熟不知我们文学博大精深,岂是靠天赋就能有成就的。大学时,李华斌老师对我说,“文学底蕴,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,没有捷径可行,只有踏踏实实读书,千万别抱有什么侥幸心理”。只有扎扎实实去读,去啃,方可成功。只有“读书破万卷”才能“下笔如有神”。

当初,仲永之父,就是经不起诱惑,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,不让(他)学习。就这样,把一个天才扼杀在了摇篮里。王安石在最后,也就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性。在今天,面对有太多的诱惑,很难坚持自己的操守,在名利之下学会冷却自己,静下心来。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,就做一个在学海里遨游的“苦行僧”足矣。

首发诗词网:https://www.shici.net/article/iaoqqf.html